「台灣棒球進步了」、「中職真的變強了」,中華隊在第三屆世界12強棒球賽決戰擊敗日本隊,贏得冠軍之後,各界普遍的看法都是台灣實力升級了,這不只是國內自己這麼認為,連日本、韓國球界都有類似的看法,整個賽事期間的表現也傳遞到全球,台灣棒球的能見度在風氣最盛的中、北美洲也大大增加。
但台灣棒球、中職水準的提升,到底有沒有一個具體的說法?進步的幅度是多少?至少,能不能說出一個具體的關鍵刺激進步?或者說是什麼時候開始的?
2021年或許就是這個關鍵的契機,這一年,中職全面調降比賽用球的恢復係數在0.540~0.560之間,較先前的0.540~0.580相比等於是直接砍掉上半部,並提高每年的檢驗次數,近兩年都多達4次。
2016年是中職史上最砲聲隆隆的一年,全季603轟與場均2.51轟都是史上新高,Lamigo桃猿的王柏融與林泓育都締造4成以上的打擊率,2020年上半季120場的場均2.73轟之後,下半季開始調降係數,但全季場均仍有2.34轟。
2021~24年,整個聯盟的場均全壘打分別是1.12、0.84、1.10、0.97,開轟總數較之前幾季是大幅縮水,但產量基本上是趨於穩定。
但比賽用球到底與整個聯盟的水準有什麼關係?
這麼說好了,當比賽用球的恢復係數偏高時,也就是一般說的很「彈」,打者不必札實擊球都可能開轟,2016年桃猿隊陽耀勳將統一獅投手廖文揚所投出大約眼睛高度的球「砍」成反方向全壘打就是最典型的例子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投手會普遍將球投得很閃、減少速球的出手頻率,結果就是保送率提高、得分大增,比賽時間與節奏拉長,影響觀眾進場意願。
打者在所謂的「彈球年」打出亮眼的職棒球季數據,但一到國際舞台馬上就「現出原形」,遇到正常發揮的外隊投手,打線每每遭到壓制。而國內投手在長時間被打者「欺壓」之下,能力有退無進,在國際賽的遭遇可想而知。
並不是說讓比賽用球變得比較「不彈」就好了, 應該說,該調整到什麼樣的標準才是最好的。以近年來日職來說,就是一直有比賽用球實在太「不彈」的批評聲浪,2024年央聯、洋聯的場均全壘打分別是1.10、1.17,雖然還是比中職稍高,但12支球隊竟只有3位超過3成打擊率的打者。
今年中職場均0.97轟看起來是不多,但全季並沒有給人那種「轟不出去」的感覺,台鋼雄鷹的洋砲魔鷹敲出30轟,味全龍的吉力吉撈.鞏冠和統一獅的林安可都有20轟,中信兄弟的陳子豪如果不是季中受傷,也會有20轟。
至少在目前比賽用球的質量之下,長打或爆發力出色的打者可以發揮,但像是陳傑憲、邱智呈和李凱威這類較缺長程火砲的安打型選手,也能展現破壞力,速度型的陳晨威可以「養成」單季2位數全壘打,6球團的打者能夠依據各自特性,來發展自己的擊球型態。
而本土投手程度的平穩提升更是有目共睹,其中後援投手群進步特別明顯,就算是有外籍戰力競爭的先發投手,今年也有古林睿煬、徐若熙、江承諺、陳仕朋、陳柏清、黃子鵬、王維中、鄭凱文、徐基麟等等是有競爭力的。
當前比賽用球的恢復係數、質量是最完美的嗎?這大概是沒有答案的,但至少在現階段,整個聯盟投、打兩端的發揮算是蠻均衡的。